衛輝市唐莊鎮十里溝還未開發的荒溝
獲嘉縣徐營鎮經過土地整治后的鄉間道路
本報記者 陳瀟 實習生 張曉晨
5月16~18日,國土資源部組織的“農村土地整治萬里行”聯合采訪團來到河南。作為北線采訪團的一員,記者走進獲嘉縣、衛輝市等地,采訪了這些地方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做法和經驗。
拿卡一刷 自動澆水
在獲嘉縣徐營鎮東浮莊村土地整治項目現場,一排排高大的速生楊整齊地立于路旁,將農田、村莊包圍得嚴嚴實實。硬化的道路、潔凈的路面與道路兩邊的溝渠,再加上整齊的農房,讓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田園風光中。
“你把卡放上去,聽到叮的一聲,出水口就會自動出水。等澆完地,再把卡放上去,就會自動斷水?!睎|浮莊村支部書記浮守古告訴記者。
在項目現場記者發現,該村已安裝預付費計量裝置12套,采用“一井一線一表多卡”的供電方式,解決12眼機井排灌用電,實現農田用電排灌面積700多畝。
村里根據項目取得的水源條件,實行井渠雙配套措施,一般年份利用水渠引黃灌溉,大旱季節則利用機井澆地。采取每澆一畝地提取一元錢的辦法,籌集水利設施管護資金。
據獲嘉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王巨源介紹,由于該項目在后期管護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落實了管護經費,調動了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積極性,項目竣工6年多來,各項工程仍完好如初,運行正常。
如今,整個項目區灌溉一次的時間由15天縮短至3天;畝均灌溉成本降低一半;作物可以全部機播機收,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Npage}
舊村改造 村民上樓
水泥路面寬闊整齊,街邊的小花圃、宣傳欄隨處可見,一排排規劃整齊的兩層小樓立于路旁。走入院落,花木蔥蘢,仿佛是行走在城市里的別墅區。這是記者在衛輝市唐莊鎮四合新村看到的景象。
上世紀90年代,富裕起來的唐莊鎮群眾紛紛跑到村外建小樓房,造成嚴重的土地浪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唐莊鎮31個行政村全部進行了規劃,經過舊村改造,全鎮共節約土地2078畝。
同樣的景象也出現在滑縣的錦和新村?;h郊區的暴莊全村450戶1815口人,目前已經整體搬遷到錦和新村。122戶住的是樓房,328戶住的是連體別墅。如今,錦和新村的配套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據悉,依傍該村的錦和小學今年9月份將開始招生。
說起土地整治后的變化,村民們喜笑顏開。
“在農村,以前為了一厘地打架,現在不會了?!薄鞍硞兊牡剞D包了,一畝地每年對方會給我們補800~900斤糧,比以前自己種的產量還高哩?!薄安环N地后,外出務工的機會多了,現在做點小生意,家里人均年收入提高到四五萬塊錢?!?BR>
整治荒地 田肥山美
2009年5月,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途經衛輝市唐莊鎮,需占耕地1400多畝。怎樣解決工程廢土堆積占地問題,是擺在鎮村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大難題。
“耕地是農民的聚寶盆,我們要向荒山荒溝要地?!碧魄f鎮黨委書記吳金印帶領村民開始攔河造田、匣溝造田、圈洞造田、筑壩造田,把撂荒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與此同時,該鎮在生態建設上也卓有成效。
站在唐莊鎮西山森林公園的半坡梯田上,放眼望去,數百萬個育林坑如魚鱗般排列整齊,部分栽種的樹苗初見成效,西山原來雜草叢生的山崗薄地,經過開發整理,變成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出溝”的一片片水保林。
據介紹,西山風景區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先后動用土石方60萬方,混凝土1.2萬方,砌高標準石頭岸300多條,整理開發土地4500畝,栽種塔松、柏樹、龍爪槐、銀杏、楊樹等經濟林和生態林共計100多萬株,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效益的同步提高。
鏈接
12年“整”出1400萬畝土地
土地整治是補充耕地數量、增強耕地產能的有效途徑。1999年以來,我省共投入資金185億元,整治土地1400萬畝,新增耕地330多萬畝。
其中,投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費85億元,安排土地整治項目797個,建設規模784萬畝,新增耕地72萬畝;投入耕地開墾費近100億元,用于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開發整理土地600多萬畝,補充耕地265萬畝。2009年3月,又部署開展了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千村整治”試點,目前已啟動了兩批試點。
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耕地保有量高于國家下達的1.1872億畝,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1.0175億畝以上,連續12年實現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