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河水沒水澆麥,都是因為新建的電灌站設計不合實際造成的。
連日干旱無雨,阜南縣洪橋鎮白集村3000多畝小麥,守著清澈的河水卻在“喊渴”,12月24日,記者現場看到,這片奄奄一息的麥苗出苗率很低,不少地塊已經看不到綠色,不蹲下身來仔細尋找甚至都難見麥苗。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就是已經癱瘓兩年多的新建電灌站無法抽水。
村民痛心地算了個賬:2009年水稻和2010年小麥兩季莊稼,因旱澇就減產幾百萬斤糧食,明年小麥減產又已成定局,有的甚至面臨絕收的命運,損失難以估量。
什么原因造成上述情況?新建的電灌站為何不能投入使用?24日,記者來到洪橋鎮白集村調查此事。村民介紹,造成莊稼減產原因,是因為當地實施一個土地整理項目造成的,老電灌站被拆除,新電灌站因設計不合理等原因久拖不能完工。雖然不遠處的死洪河有滿滿一河水,村民只能干著急,眼巴巴地望水興嘆!
據了解,2008年,國家撥付780萬元??钣糜诤闃蜴偸〖墶巴恋卣怼备脑祉椖?,該項目區涉及土地面積5000多畝,事關白集、唐灣和鄭灣三個村。工程計劃修建電灌站、灌溉渠、生產路等,由阜南縣國土局負責實施,2008年6月開工,原計劃2009年5月底完工。
據村民介紹,開工前,中標單位對原有的電灌站及生產路進行拆除,并請江蘇一設計單位做了施工草圖。盡管該設計單位也派人實地測量過,村民代表認為做出的草圖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多次以不同形式提出反對意見,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但是均未被采納。
“把我們的老電灌站扒了、渠拆了、路毀了、溝封了,新工程做了半拉子,卻又不見工人來了!”村民介紹,死洪河是當地主要灌溉水源,老電灌站1976年建成,直接取死洪河的水;主渠順應當地地勢南高北低,溝渠設計合理;水泵吃水量達4米多深,灌溉能力強,村里3000多畝莊稼能旱澇保收。和老電灌站相比,新電灌站及溝渠設計方案不合理又不符合實際,不得不停工。如按此方案繼續施工,水泵最多只能抽1米多深水;水位低的時候,水泵甚至在水面以上,成為無用的“旱泵”,更談不上抽水灌溉了,因此造成現在的澇不通、灌不能、路不暢、苗受損的境地。
設計方案究竟有哪些不合理?村民介紹,白集村處于洪河水分洪道狹長地帶的下游,同時也是洪河鎮排澇大溝的終點,極易遭受洪澇之害。當地地形南高北低,水應從高往低、從南往北灌溉,而新電灌站主水渠卻硬是違背實際“反著來”——建得南低北高,電灌站在南部,水很難從南向北進行灌溉。同時,支渠設計得太小,且比主渠還要高,主渠的水難以通過支渠流到田間。另外,主渠、支渠上,斗門、過路涵等設施少;生產道路設計與村內道路不連接,村民生產、生活沒法出入;道路狹窄,大型農機具如聯合收割機等不能通過,小農用車都無法會車、掉頭,農業生產非常不便……
記者實地看到,新電灌站框架基本形成,只有水泵還沒有安裝,村民用竹竿在水泵抽水處試水,經測量竹竿浸水高度僅為1﹒4米,水泵吃水深度可想而知。主渠、支渠內干涸無水,支渠不僅狹窄,還明顯高于主渠入口。
“國家投巨資修水利工程,想讓農民高產、增產、穩產,不但無法實現,反而減產,勞民傷財!”村民氣憤地說,現在不合理的設計圖紙無法繼續施工下去,項目早已停工,施工隊撤走,留下“半拉子”工程,村民多次上訪,縣國土局領導也曾承諾“今年9月徹底完工”,然而,至今又音信全無,不知道還要拖多久……
昨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了阜南縣國土局核實情況,但該局未予回復。對此問題,本報將繼續關注。(記者 姜紅 實習生 許靈國 文/圖)